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大全 > 讨海记② | 码头收鱼17年,听声辨冰 一位水产加工师的绝技

讨海记② | 码头收鱼17年,听声辨冰 一位水产加工师的绝技

讨海记② | 码头收鱼17年,听声辨冰 一位水产加工师的绝技

清晨五点,福建某渔港码头,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。老陈蹲在一筐刚卸货的冻鱼前,用戴着厚手套的手轻轻敲击鱼身,侧耳倾听。不过三秒,他抬头对船老大说:‘这批冰含量两成二,价格得扣点。’船老大瞪大眼,不服气地掏出便携检测仪一测——22.3%。

这是老陈在码头收鱼的第17年。2006年刚入行时,他还是个分不清鲳鱼与马鲛鱼的愣头青。有次采购的冻鱼化冻后缩水近半,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。自此他跟着老师傅学‘听鱼’——冻鱼含冰量不同,敲击声会有细微差异:冰多则声脆如击磐,冰少则声闷似叩木。

‘最开始像听天书。’老陈摊开布满冻疮的手掌,‘后来每天敲上千条鱼,手指肿得握不住筷子。’三年后,他突然在某天清晨听懂了鱼的‘语言’。如今误差能控制在0.5%以内,比多数检测仪更精准。

这门绝技背后,是水产加工业的智慧传承。冻鱼包冰本是保鲜必要工艺,但部分商贩会恶意增厚冰衣牟利。老陈的耳朵成了天然质检仪,每年为工厂避免近百万元损失。有次识破某船连续三天递交高冰含量货品,船主悄悄塞来红包,被他断然拒绝:‘骗得了一时,骗不了一世。’

夕阳将码头染成金黄时,老陈的徒弟正对着鱼筐蹙眉苦听。‘听不见区别啊师傅!’年轻人有些气馁。老陈笑着拍拍徒弟肩头:‘我当年学了整三年,你才三个月急什么?记住,鱼不会说谎。’

当冷链物流日益发达,检测设备不断升级,老陈却始终相信:有些经验,机器永远无法替代。最后一筐鱼过完秤,他望着暮色中的渔船轻声说:‘这行当最珍贵的,是人与海之间的信任。’

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xf-ds.com/product/216.html

更新时间:2025-10-27 03:17:11